21年前,竇國仁院士一家三口參與木蘭溪治理研究;如今,竇國仁的 女兒竇希萍再次來莆,為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獻智獻力—— 木蘭溪串聯起“兩代人的深情” 《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規劃》審查會近日在我市召開,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竇希萍作為專家組成員參會,談起木蘭溪的水情,她如數家珍。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擘畫、推動木蘭溪治理。21年前,竇希萍的父親、中科院院士竇國仁受邀,和他的團隊接受了相關課題,在南京水科院建立起國內首個“軟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解決了木蘭溪治理的技術難題,為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當年,竇希萍與她的母親作為團隊成員,跟隨竇國仁院士來到莆田,參與研究。“到木蘭溪洪水泛濫嚴重流域實地勘察時,還是很震驚的。”竇希萍說,當看到老百姓在家基本是住在二樓或更高的樓層,一樓則讓給洪水時,科研人員都認為木蘭溪治理研究非常有必要。 回到南京后,竇國仁院士和他的團隊經過反復討論、測算,在實驗室構筑了木蘭溪全流域的物理模型,包括地質土壤結構、地形海拔落差、彎彎曲曲的河道等都與木蘭溪情況完全一致,對木蘭溪展開全方位的治理研究。“我們現場到洪泛區的村民家里,將洪水淹沒的情況一一打樣、采集,然后在實驗室的模型中也放水模擬,來證明這個模型是正確的,反映木蘭溪泛濫時現場的情況。”竇希萍介紹,“木蘭溪是一條山溪性河流,也是以海上來沙為主的河流。我母親專業主要是做海岸研究的,我是做河口研究的,我們團隊里還有人是做河流研究,大家就組成一個團隊來做。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達到一致性,大家摸索了許多的相似理論及規律,開展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實驗。而他們在實驗室中驗證出來的結果,與木蘭溪防洪工程實施后的成果也非常接近,相互驗證了團隊研究的正確性。” “那時模型的設計和研究過程是由父親把關,我和母親還有課題組的其他同事負責具體事項的操刀。”竇希萍回憶說,那段時間,白天一家三口在同一個實驗室搞科研,晚上回去還要再繼續討論未盡的事宜,經常說著說著就將圖紙攤開進行細致地探討,基本上沒有在凌晨一點之前睡覺的。 2001年竇國仁院士因病去世,竇希萍接過接力棒,繼續為木蘭溪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我對木蘭溪的感情就是兩代人的感情,這種感情非常深,是永遠不能忘記的。”竇希萍說,木蘭溪就像是一條紐帶,串聯起父親、母親和自己,父親去世后,許多工作都是她接替完成的。 經過20余年久久為功的全流域系統治理,曾經洪澇頻發的木蘭溪實現了“變害為利、造福人民”。再次踏上木蘭溪畔,竇希萍說,莆田巨大的變化不僅令人驚喜、驚嘆,也表明了當時在木蘭溪治理中提出在防洪的同時要考慮兩岸生態環境的理念,是超前的、極富前瞻性的。木蘭溪作為治理樣本也好,示范也好,都是當之無愧的。 竇希萍說,希望接下來在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中,能夠發揮自己和專業團隊的力量,繼續為木蘭溪治理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意見。 (湄洲日報記者 蔡蕊) |